国防大学马骏教授简介及《军事战略与历史启示》课程大纲
一、马骏教授简介
马骏教授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大学战略教研部教授,大校军衔,博士生导师,全军院校育才金奖获得者。他1953年出生于辽宁沈阳,学术背景深厚,拥有历史学学士(东北师范大学)、军事学硕士(国防大学)和法学博士(北京大学)学位。其职业生涯融合基层实践与高端学术研究:
-
基层经历:下乡插队、进厂工作,后任沈阳炮兵学院教员、连长等职,具备扎实的军事基层经验。
-
学术深耕:长期从事外国军事历史、军事思想及国际政治研究,兼任中国第二次世界大战史研究会副会长、中国德国史研究会会员等职务。
-
媒体传播:作为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和平年代》《周末开讲》及北京电视台《名师讲坛》主讲人,他通过《二战人物》《马骏说孙子兵法》等节目普及军事知识,推动公众对战略问题的理解。
-
学术成果:出版《日俄战争史》《世界武装力量发展史》《马骏说孙子兵法》等46部著作,发表数十篇学术论文,构建了军事历史与战略研究的理论框架。
二、《军事战略与历史启示》课程大纲
课程以“历史为镜,战略为纲”为核心,通过经典战例与战略理论分析,揭示军事规律对现代决策的启示。大纲设计如下:
模块一:军事战略基础理论
1、战略的本质与维度
核心内容:解析战略的定义(如“战略是目标与能力的平衡艺术”),对比军事战略与商业战略的异同。
案例支撑:以拿破仑“奥斯特里茨战役”为例,分析战略目标设定与资源分配的逻辑。
理论工具:引入克劳塞维茨《战争论》中“战争是政治的延续”观点,探讨战略与政治的互动关系。
2、战略决策的逻辑框架
决策模型:结合“OODA循环”(观察-调整-决策-行动)理论,拆解二战诺曼底登陆的决策流程。
风险评估:通过“珍珠港事件”分析情报误判对战略选择的致命影响,强调“最坏情景规划”的必要性。
模块二:经典战役中的战略智慧
1、日俄战争:地缘博弈的教科书
战役背景:1904-1905年日俄为争夺中国东北和朝鲜半岛爆发战争,双方投入百万兵力。
战略亮点:
日本:以“九段渐减邀击”策略消耗俄军,最终在对马海战中全歼俄太平洋舰队。
俄国:因战略重心在欧洲,未能有效调动资源,暴露“远东战略短板”。
启示:地缘优势的转化需与国家实力匹配,避免“两线作战”陷阱。
2、二战转折点:斯大林格勒战役
战役过程:苏军通过“巷战消耗+外围合围”战术,全歼德军第6集团军。
战略价值:
德国:损失30万精锐,丧失战略主动权。
苏联:掌握东线战场主动权,为反攻德国奠定基础。
启示:持久战中“以空间换时间”需以工业潜力为支撑,避免盲目决战。
模块三:军事思想传承与创新
1、《孙子兵法》的现代应用
核心思想:
“不战而屈人之兵”:通过威慑策略(如中国“区域拒止”体系)实现战略目标。
“致人而不致于人”:利用技术优势(如北斗导航)掌控战场主动权。
案例:分析华为“备胎计划”如何体现“奇正相生”的商业竞争策略。
2、拿破仑军事理论的当代启示
战术创新:拿破仑“集中优势兵力、快速机动”原则,对现代“非对称作战”的借鉴意义。
领导力教训:从拿破仑后期“独裁决策”导致滑铁卢失败,反思组织决策中的集权与分权平衡。
模块四:国际政治与战略博弈
1、中美战略竞争分析
经济维度:对比中美在“一带一路”与“印太经济框架”中的资源动员能力。
军事维度:解析中国“反介入/区域拒止”体系与美国“空海一体战”构想的对抗逻辑。
案例:以南海岛礁建设为例,探讨“灰色地带”冲突中的战略耐心与威慑策略。
2、非传统安全挑战应对
网络安全:通过“震网病毒攻击伊朗核设施”案例,分析技术战对国家安全的冲击。
气候变化:探讨北极航道开通对中俄美地缘战略的影响,以及“绿色军事”转型趋势。
模块五:实践工作坊
1、战略沙盘推演
场景设计:模拟“台海危机”或“南海冲突”,学员分组扮演不同角色,制定战略方案。
评估标准:从目标可行性、资源匹配度、风险可控性等维度进行点评。
2、领导力实战训练
任务挑战:通过“48小时极限决策”任务,训练学员在信息不全、时间紧迫下的战略判断能力。
反馈机制:结合360度评估工具,分析决策风格与团队效能的关联。
嘉宾演讲授课电话:13811229543(工作日8:30-18:00,仅限演讲其他勿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包括文字、图片、视频)为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并提供版权证明,我们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