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龚鹏程教授简介及《教育理念与传统文化传承》课程大纲构想
一、龚鹏程教授简介
龚鹏程教授(1956年生于台北,祖籍江西吉安)是当代中国著名学者、思想家,以“融通古今、横贯中西”为学术特色,擅长以跨学科视角重构传统文化脉络。其学术履历与成就如下:
-
教育背景:台湾师范大学国文研究所博士毕业,精通文史、武术、书法,被誉为“国学大师”与“欧美现代后现代理论研究的先驱者”。
-
学术职务:历任淡江大学文学院院长、台湾南华大学及佛光大学创校校长、美国欧亚大学校长等职。现任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北京大学文化资源研究中心主任,兼任中国孔子博物馆名誉馆长等职。
-
荣誉奖项:获台湾中山文艺奖、中兴文艺奖、杰出研究奖等。
-
学术成果:出版著作180余种,涵盖文学、历史、哲学、艺术、法治、科学等领域。代表作包括《中国传统文化十五讲》《文学散步》《国学入门》《龚鹏程四十自述》《中西论衡》等。其研究以批判性思辨与社会调研实证为核心,强调学术成果本土化,反对“思想殖民化”。
二、《教育理念与传统文化传承》课程大纲构想
基于龚鹏程教授对国学普及与文化传承的长期实践,课程可能围绕“教育理念革新、传统文化内涵、跨学科融合、现实应用路径”四大模块展开,结合其学术著作与演讲案例,探讨传统文化在现代教育中的传承与创新。
模块一:教育理念革新:批判与重构
1、批判职业化、分科化的现代教育模式
内容:分析现代教育体系下学科割裂、人文素养缺失的问题,提出回归“以经典为核心的通识教育”。
案例:龚鹏程在北京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等高校的演讲中,主张通过经典阅读培养批判性思维与人文素养,如“国学教育要读诗,诵读经典”。
目标:引导学生反思现代教育弊端,树立“全人教育”理念。
2、“在生活中学习教养”:传统文化的日常实践
内容:探讨传统文化在饮食、服饰、建筑、节日等日常场景中的传承与创新。
案例:分析苏东坡的饮食趣事与当代美食文化的关联,或传统节庆礼仪对现代家庭关系的塑造。
目标:揭示传统文化的生活美学价值,激发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践行文化传承。
模块二:传统文化内涵:解构与重构
1、儒家思想与现代教育伦理
内容:解析儒家“仁爱”“中庸”思想对现代道德教育、社会治理的启示。
案例:结合龚鹏程在新加坡道教学院、城隍庙的调研经验,探讨儒家伦理在社区建设、宫庙管理中的作用。
目标:为现代教育提供传统伦理资源,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的人才。
2、“天人合一”与生态伦理教育
内容:对比中国“天人合一”思想与西方“人类中心主义”的差异,探讨其对生态保护、可持续发展的启示。
案例:分析儒家“道法自然”理念在当代环境治理中的应用,如传统农业智慧与现代生态农业的结合。
目标:引导学生树立生态伦理意识,推动传统文化与现代科学的对话。
模块三:跨学科融合:方法与实践
1、“文史考证+社会调研”的研究方法
内容:传授龚鹏程教授提出的跨学科研究方法,结合文献考据与实证分析,推动学术成果本土化。
案例:通过《文心雕龙》研究纠正前人误读,或通过丝绸之路文物分析中华文化与中亚、西亚的互动。
目标:培养学生独立思考与跨学科研究能力,打破“以西释中”的学术范式。
2、艺术教育:书法与文学的共生
内容:探讨中国书法艺术与文学、哲学的共生关系,揭示其背后的审美逻辑与文化基因。
案例:对比中国书法艺术与西方抽象艺术,分析颜真卿书法中的生命意识与儒家思想关联。
目标:通过艺术教育提升学生审美素养,深化对传统文化的理解。
模块四:现实应用路径:全球视野与本土行动
1、中华文化全球传播与治理启示
内容:对比中西方文化传播模式的差异,提出中华文化“以和为贵”“和而不同”的传播理念对当代全球治理的启示。
案例:分析儒家思想在东亚文化圈的形成中的作用,或佛教传入中国后的本土化过程。
目标:为世界文明对话提供中国方案,培养具有全球视野的文化使者。
2、传统文化赋能现代治理
内容:结合龚鹏程在海外华人社区的调研经验,探讨华人信仰(如儒家、道教、佛教)在社区建设、社会互动中的作用。
案例:分析新加坡“善堂”文化中的慈善网络,或马来西亚华人庙宇的现代化管理模式。
目标:为现代社会治理提供传统文化智慧,推动社区和谐发展。
嘉宾演讲授课电话:13811229543(工作日8:30-18:00,仅限演讲其他勿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包括文字、图片、视频)为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并提供版权证明,我们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