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龚鹏程教授简介及《生活美学与传统文化创新》课程大纲构想
一、龚鹏程教授简介
龚鹏程教授(1956年生于台北,祖籍江西吉安)是当代中国著名学者、思想家,以“融通古今、横贯中西”为学术特色,擅长以跨学科视角重构传统文化脉络。其学术履历与成就如下:
-
教育背景:台湾师范大学国文研究所博士毕业,精通文史、武术、书法,被誉为“国学大师”与“欧美现代后现代理论研究的先驱者”。
-
学术职务:历任淡江大学文学院院长、台湾南华大学及佛光大学创校校长、美国欧亚大学校长等职。现任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北京大学文化资源研究中心主任,兼任中国孔子博物馆名誉馆长等职。
-
荣誉奖项:获台湾中山文艺奖、中兴文艺奖、杰出研究奖等。
-
学术成果:出版著作180余种,涵盖文学、历史、哲学、艺术、法治、科学等领域。代表作包括《中国传统文化十五讲》《文学散步》《国学入门》《龚鹏程四十自述》《中西论衡》等。其研究以批判性思辨与社会调研实证为核心,强调学术成果本土化,反对“思想殖民化”。
二、《生活美学与传统文化创新》课程大纲构想
基于龚鹏程教授对生活美学的实践探索与传统文化研究的深厚积淀,课程可能围绕“生活美学的内涵、传统文化元素挖掘、跨学科融合、创新实践路径”四大模块展开,结合其学术著作与演讲案例,探讨传统文化在现代生活中的美学转化与创新应用。
模块一:生活美学的内涵与理论框架
1、生活美学的定义与历史溯源
内容:解析生活美学的概念,追溯其从20世纪70年代台湾兴起至全球流行的历史脉络。
案例:龚鹏程在《中国人的生活美学》中回顾台湾推动生活美学的实践,如从明代袁中郎《瓶史》梳理中国插花历史。
目标:理解生活美学的本质及其与传统文化的关系。
2、中国传统哲学中的生活美学思想
内容:探讨儒家“礼乐相济”、道家“道法自然”、禅宗“禅茶一味”等思想对生活美学的塑造。
案例:分析宋代文人四艺(点茶、焚香、插花、挂画)中的哲学意境。
目标:揭示传统文化中的美学基因与精神内核。
模块二:传统文化元素的挖掘与美学转化
1、饮食文化:从味觉到美学的升华
内容:解析中国饮食文化中的审美元素,如食材选择、烹饪技艺、餐具搭配、餐桌礼仪等。
案例:龚鹏程在演讲中提及苏东坡的饮食趣事与“东坡肉”的文化符号意义;探讨当代美食文化中传统元素的创新应用。
目标:理解饮食作为生活美学载体的功能与价值。
2、服饰与建筑:空间与身体的审美表达
内容:分析传统服饰(如汉服、旗袍)的形制美学与文化象征,以及传统建筑(如四合院、园林)的空间布局与人文精神。
案例:对比江南园林与北方皇家园林的美学特色;探讨传统服饰在现代时尚设计中的融合与创新。
目标:掌握传统服饰与建筑的美学原则及其现代转化方法。
3、节庆与仪式:时间与情感的审美营造
内容:探讨传统节庆(如春节、中秋)的仪式感与情感联结,以及人生礼仪(如婚礼、寿礼)中的美学表达。
案例:分析春节团聚的仪式感如何塑造家庭关系;探讨传统婚礼仪式在现代社会中的传承与创新。
目标:理解节庆与仪式作为生活美学实践的重要性。
模块三:跨学科融合:艺术、哲学与科学的对话
1、艺术与生活:从审美到实践的桥梁
内容:探讨书法、绘画、音乐等传统艺术形式在现代生活中的审美价值与应用。
案例:龚鹏程结合书法展览与学术研究,揭示书法艺术的美学价值与文化意义;分析文人画“四绝”(诗、书、画、印)的共生关系。
目标:培养通过艺术提升生活品质的能力。
2、哲学与科学:传统智慧的现代启示
内容:对比中国“天人合一”思想与西方“人类中心主义”的差异,探讨其对生态伦理、人工智能伦理等领域的启示。
案例:分析道教思想对李白诗歌的影响,或儒家“仁爱”思想对国际关系的借鉴意义。
目标:理解传统文化哲学对现代社会的指导价值。
模块四:创新实践路径:从传统到现代的转型
1、文化创意产业:传统元素的商业化应用
内容:探讨传统文化元素在文创产品、主题园区、非遗保护等领域的创新应用。
案例:龚鹏程参与规划的城市主题园区(如浙江遂昌中华文化名人工作村)或名人故居修整(如台北林语堂故居)。
目标:掌握传统文化资源转化为文化产品的路径与方法。
2、社区治理与公共艺术:传统文化的社会价值实现
内容:结合龚鹏程在新加坡道教学院、城隍庙的调研经验,探讨华人信仰(如儒家、道教、佛教)在社区建设、社会互动中的作用。
案例:分析新加坡“善堂”文化中的慈善网络,或华人庙宇的现代化管理模式。
目标:理解传统文化在当代社会治理中的功能与意义。
嘉宾演讲授课电话:13811229543(工作日8:30-18:00,仅限演讲其他勿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包括文字、图片、视频)为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并提供版权证明,我们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