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龚鹏程教授简介及《社会治理与华人信仰研究》课程大纲构想
一、龚鹏程教授简介
龚鹏程教授(1956年生于台北,祖籍江西吉安)是当代中国著名学者、思想家,以“融通古今、横贯中西”为学术特色,擅长以跨学科视角重构传统文化脉络。其学术履历与成就如下:
-
教育背景:台湾师范大学国文研究所博士毕业,精通文史、武术、书法,被誉为“国学大师”与“欧美现代后现代理论研究的先驱者”。
-
学术职务:历任淡江大学文学院院长、台湾南华大学及佛光大学创校校长、美国欧亚大学校长等职。现任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北京大学文化资源研究中心主任,兼任中国孔子博物馆名誉馆长等职。
-
荣誉奖项:获台湾中山文艺奖、中兴文艺奖、杰出研究奖等。
-
学术成果:出版著作180余种,涵盖文学、历史、哲学、艺术、法治、科学等领域,代表作包括《中国传统文化十五讲》《文学散步》《国学入门》《中西论衡》《儒学与生活》等。
二、《社会治理与华人信仰研究》课程大纲构想
基于龚鹏程教授在华人社会学、传统文化传承及社会治理领域的深厚积淀,课程可能围绕“华人信仰的多元形态、社会治理功能、跨文化比较及现代转型”四大模块展开,结合其在新加坡道教学院、城隍庙等地的调研经验,探讨华人信仰在当代社会治理中的角色与路径。
模块一:华人信仰的多元形态与历史脉络
1、华人信仰的体系构成
内容:解析儒家伦理、道教信仰、佛教思想及民间信仰(如祖先崇拜、神灵祭祀)的共生关系。
案例:分析福建妈祖信仰与海洋文化、广东醒狮文化中的社区认同建构。
目标:理解华人信仰的复合性与地域特色。
2、历史演变与全球化传播
内容:梳理华人信仰从中国本土向东南亚、欧美传播的轨迹,探讨其本土化与融合创新。
案例:研究马来西亚槟城极乐寺的多元宗教共存模式,或美国华人庙宇的现代化管理。
目标:揭示华人信仰的适应性与全球影响力。
模块二:华人信仰在社会治理中的功能与实践
1、社区凝聚与矛盾调解
内容:探讨华人信仰在社区建设、社会互动中的作用,如庙会组织、慈善网络等。
案例:分析新加坡“善堂”文化中的互助机制,或台湾宫庙的社区服务功能。
目标:理解华人信仰对社区治理的支撑作用。
2、宫庙管理与现代化转型
内容:研究宫庙的财务管理、活动策划与文化传播模式,探讨其如何平衡传统与现代需求。
案例:以龚鹏程参与规划的浙江遂昌中华文化名人工作村为例,解析传统信仰空间的功能升级。
目标:提出宫庙现代化管理的可行路径。
模块三:跨文化比较:华人信仰与西方宗教的异同
1、信仰体系与价值观差异
内容:对比华人信仰与基督教、伊斯兰教在神灵观、伦理观、仪式观上的差异。
案例:分析儒家“仁爱”思想与基督教“博爱”理念的异同,或道教“道法自然”与西方生态伦理的对话。
目标:深化对华人信仰独特性的认识。
2、社会治理模式的比较与借鉴
内容:探讨华人信仰“以和为贵”的冲突调解机制与西方宗教法律体系的互补性。
案例:研究华人社区“长老调解”模式对现代纠纷解决机制的启示。
目标:为世界文明对话提供中国方案。
模块四:华人信仰的现代转型与创新应用
1、信仰赋能可持续发展
内容:探讨华人信仰在生态保护、文化传承、公益慈善等领域的创新实践。
案例:分析道教“天人合一”思想对现代环保运动的启发,或儒家“礼乐文明”在城市建设中的应用。
目标:推动华人信仰与现代社会的深度融合。
2、数字化与全球化背景下的挑战与机遇
内容:研究互联网对华人信仰传播的影响,如线上祈福、虚拟庙会等新形态。
案例:探讨TikTok等平台上的华人信仰内容创作与跨文化传播。
目标:探索华人信仰在数字时代的传承路径。
嘉宾演讲授课电话:13811229543(工作日8:30-18:00,仅限演讲其他勿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包括文字、图片、视频)为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并提供版权证明,我们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