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华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
清华大学校科研院院长助理
-
智能技术与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
-
国家863计划专家组成员
-
IEEE: 高级会员
-
中国人工智能学会: 智能控制与智能管理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兼秘书长
-
IEEE控制系统协会: 智能控制技术委员会委员
-
Mechatronics, IEEE Trans. on Neural Networks, Soft Computing: 编委
-
智能技术学报: 编委
研究方向
智能控制, 机器人与飞行器的导航与控制
网络控制系统
人工认知系统的信息感知和处理.
研究概况
孙教授从事非线性系统的神经模糊建模、控制与滤波研究十余年。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973项目、863项目和国防预研项目的资助下,我在非线性系统的神经模糊稳定自适应控制和鲁棒控制、马尔可夫(Markov)跳变系统的滤波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研究成果,具体包括:
1. 非线性系统的神经模糊稳定自适应控制。我提出了神经变结构控制和神经模糊动态逆的设计思想,建立了较为完整的机器人神经网络稳定自适应控制的理论与方法,并完成了主要理论方法的实验验证。代表性工作获第十八届Choon-Gang国际学术一等奖和IEEE CSS 北京分会优秀论文奖。
2. 多时标非线性系统和马尔可夫跳变系统的控制与滤波。我从理论上证明柔性机械臂、飞翼式飞机、大型柔性空间结构等一大类多时标非线性系统可以采用模糊奇异摄动模型逼近的存在性和充分性,并给出其在给定逼近精度下的必要条件。我提出的基于摄动参数无关和相关解的自适应和鲁棒控制方法为实现该类系统的高精度和高稳定度控制开拓了新的途径。针对实际系统中常遇到的饱和效应、模态不可测等困难,我给出了有效的控制与滤波方法。研究成果应邀到本领域2006年IEEE智能系统设计与应用国际会议上做大会报告。
3. 面向需求的应用技术研究。我建立了国内第一个柔性双臂空间机器人和面向在轨服务的遥操作地面实验系统。我在空间机器人动力学参数的在轨辨识、抑振轨迹规划、位置/力混合控制、以及面向在轨服务的遥操作双边控制和共享控制技术方面取得创新性成果,申请受理发明专利8项、授权3项,并应邀在2009年IEEE测量技术与机械学自动化国际会议上做大会报告。
近年来,我共在国际期刊发表论文58篇(SCI收录52篇),这些论文在Web of Science网络版中他引300余次。我的专著《机械手神经网络稳定自适应控制的理论与方法》被高等教育出版社于2005年出版,专著《空间机器人学:动力学、规划与控制》即将被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译著《机器人学导论》已为三十多所大学作为教材使用,获得好评。
奖励与荣誉
国家杰出青年基金 (2006);
教育部新世纪人才奖 (2004);
第十八届Choon-Gang国际学术奖 (2003);
教育部提名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柔性连杆机械臂实验平台及其系统建模与控制 (2002);
北京市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非线性系统神经模糊稳定自适应控制与鲁棒控制的理论与方法(2004);
全国优秀博士论文奖 (2000).
主讲课题
《数智化时代的机遇与挑战》
《行为智能:模型与计算》
《人工智能时代:我们的未来》
《人工智能技术在产业融合中的机遇与挑战》
讲课预约电话:李助理 13811229543(微信)【非培训勿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包括文字、图片、视频)为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并提供版权证明,我们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