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关于我们
拟邀师资
高管课程
培训专题
课程大纲
名师资讯
联系我们
客户案例
网站首页
>>
拟邀师资
>>
04.经济学家
>>
查看详情
孙立平.清华大学社会学系任教授,社会学博士生导师、经济学博士生导师
讲课预约电话:
13811229543
李助理(微信同号)
孙立平简历
孙立平,男,辽宁省人,1955年5月7日出生。清华大学社会学系
任
教授,社会学博士生导师、经济学博士生导师。
在80年代,主要研究方向为社会现代化。曾出版《社会现代化》、《走向现代之路》、《发展的反省与探索》等著作,并发表论文多篇。其间,提出现代化的时序模式、后发外生型现代化等理论。特别是后发外生型现代化理论在学术界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进入90年代之后,研究的兴趣逐步转向中国社会结构变迁,相继发表《改革以来中国社会结构的变迁》(合作)、《改革前后中国国家、民间统治精英和民众互动关系的演变》等论文,并提出了“总体性社会”、“总体性资本”、“自由流动资源”与“自由活动空间”等重要概念和理论。发表在《战略与管理》1998年第五期上的《中国社会结构转型的中近期趋势和隐患》(合作)受到海内外学术界的关注。
目前的研究方向主要是转型社会学。其主持的大型研究计划“二十世纪下半期中国农村社会变迁口述资料收集与研究”,关注的是作为一种文明的共产主义在日常生活实践中的运行逻辑。另外主持的“当代中国农村中国家与农民关系研究”和“从单位制到社区制----社区建设研究”则关注于“总体性社会”向“后总体性社会”的转型过程。
1999年,在北京大学“中国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与农村社会可持续发展”国际研讨会上提出“过程—事件分析”的研究策略;
2000年,与其同事和学生一起在《清华社会学评论》上发表“当代中国农村国家—农民关系的实践形态”一组文章;
2001年,在“过程—事件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实践社会学”,倡导对中国市场转型实践过程的研究。《迈向实践社会学》发表在《学海》2002年第三期,《实践社会学与市场转型过程分析》发表在《中国社会科学》2002年第五期;
2002年,在有关研讨会上宣读了《90年代以来中国社会结构演变的新趋势》长篇研究报告。是为研究改革以来中国社会结构变迁的第三个系列报告,对90年代以来中国社会结构的演变进行了系统的论述,并提出中国社会结构开始出现定型化趋势的判断;
2003年,出版《断裂----90年代以来的中国社会》一书,其中“断裂社会”的理论观点被海内外报刊广泛转载。同年提出“新失业群体”的概念;
2004年,出版《失衡----断裂社会的运作逻辑》和《转型与断裂----改革以来中国社会结构的变迁》,提出社会断裂的基础是社会权利的失衡。
2005年,在《社会转型:发展社会学的新议题》中提出发展社会学中现代化理论、发展理论、转型理论的构想;出版《博弈:断裂社会中的利益冲突与和谐》,提出利益博弈开始成为当今中国社会生活的主题和形塑利益格局的重要机制。
2006年,出版《守卫底线—转型社会生活的基础秩序》,提出守卫社会生活的底线和重建社会基础秩序,并以此对“制度是如何失败的”问题提出新的解释;提出以延长社会学核心概念解释链条的方式,强化社会学学科的解释力度,以适应社会转型对社会学的新挑战。
2009年,出版《重建社会----转型社会的秩序再造》,提出超越稳定思维,并对美国金融危机背景下中国经济走势提出新的解释。
2010年,发表“社会进步系列研究报告”之一《以利益表达制度化实现社会的长治久安》和之二《走向社会重建之路》。前者提出,原有的维稳模式已经无法继续,必须实现维稳模式的转变。后一篇报告主要针对的是当前权力不断扩张的趋势。
2012年,发表第三部“社会进步系列研究报告”《中等收入陷阱还是转型陷阱》。指出改革的主要障碍是既得利益集团,并提出公平正义取向改革的主张。
标签:
孙立平
邀请老师授课:
联系客服电话:
13811229543
(工作日8:30-18:00,仅邀约嘉宾出席演讲,其他需求勿扰)
免责声明:
以上内容(包括文字、图片、视频)为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并提供版权证明,我们将立即删除!
点击免费电话咨询:13811229543
京城名师培训网
京ICP备19057469号-2
电话:13811229543 手机:13811229543
技术支持:
友点软件
网站首页
电话
联系我们
在线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