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经济建模领域,建立了多个国家和地区边际减排成本的全球模型,并基于此模型首次预测了《京都议定书》授权的排放贸易、联合履行和清洁发展机制三种灵活机制的市场规模以及国内减排和三种灵活机制在四种排放贸易市场下,对发达国家温室气体减排目标的贡献。首次把中国与其他发展中国家作用分离开来,预测出中国参与对发达国家减排成本的影响和中国在清洁发展机制市场上占主导地位的份额。率先对欧盟提出的限制灵活机制使用对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影响,做了深入的经济学分析。
-
在能源和环境领域,运用一般均衡、博弈论和不完全竞争理论,对美国撤出《京都议定书》以及随后达成的《波恩政治协议》和《马拉喀什协定》的经济和环境影响,做了深入的经济学分析。以内生经济增长和创新为框架,从经济学理论上研究了为什么能源部门技术进步比IT慢、技术国际扩散与进步、中国从投资驱动向创新引领发展转型的基本机理。从经济学和法理角度,对实施温室气体排放贸易的国际准则、模式和履约机制进行了全面、系统深入的分析,研究工作具有权威性。提出了一种定量分析产出效应、结构变动效应和能源消耗强度效应在能源消费变化中相对重要性的新分解方法,并证明该三种效应能完全描述能源消费的变化,即三种效应相加后不产生残差。建设性地提出了后京都气候变化谈判的方向和发展中国家承诺的方式和时间表。
-
在贸易与环境领域,系统地分析了实施能源税、碳税、排放贸易、政府补贴、能效标准、生态标志和政府公开采购等国内气候变化政策对本国国际竞争力的影响以及这些政策与世贸组织条款可能产生的冲突,并就如何避免冲突、达到控制气候变化和促进世界贸易共赢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对多哈回合下环境产品和服务业贸易自由化、国际贸易中隐含二氧化碳排放、美国国会相关法案中讨论的对进口产品被征内涵碳排放的边境调节税进行了全面、系统的分析。对美国拟征收碳关税,率先提出了中国的应对策略。
-
在中国能源环境政策研究领域,首次对中国为削减全球温室气体排放做出的贡献进行了定量分析。最早建立了用于分析中国能源和环境政策的动态可计算一般均衡模型,并把该模型与电力规划动态优化模型结合起来,分析了用碳税来控制中国温室气体排放造成的各种宏观和部门间的影响,以及满足温室气体减排目标成本最低的发电技术组合。首次深入地分析了京都会议之后中国面临的挑战并把中国的实际情况和承受力与中国在国际气候谈判中面临的南、北国家的压力和国际大环境相结合,深入地分析了中国2020年碳强度减排目标承诺的可行性和严格性,在科学研究、数据分析和对气候谈判现状评价的基础上, 建设性地提出了到2020、2050年中国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策略和可能承担的承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