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尚希老师简介
现任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党委书记、院长(正司长级),湖南大学会计学院兼职教授。
1964年9月生,湖南桃江人,1984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87年7月参加工作,1990年7月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专业毕业,获经济学博士学位。
1992.03-2004.09 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干部、科研组织处副处长、处长
2004.09-2014.08 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副所长(副司长级)
2014.08-2016.01 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所长(正司长级)
2016.01- 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党委书记、院长(正司长级)
毕业于湖南大学(原湖南财经学院),1984年9月—1987年7月在湖北财经学院(现中南财经政法大学)财政税务系就读财政学专业硕士研究生。1987年参加工作,在中南财经大学任教,1990年获得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博士学位。 曾出访过美国、加拿大、法国、德国、阿根廷、土耳其、澳大利亚、南非等二十多个国家,对国外同领域的问题有较广泛的了解。调查研究的足迹遍及全国所有的省市,并在二十几个省市政府部门及大学做过专题性学术演讲。多次主持或参与国内重大课题研究和国际合作课题研究。
主要研究方向:
公共理论与政策,包括公共风险、公共财政、财政风险、公共分配、公共政策等。
财政部科研所的学术带头人之一,早在1989年就入选了当时惟一的《中国当代经济科学学者辞典》。1992年出版的博士论文《收入分配循环论》一书,在1995年第二次全国财政理论研究成果评选中获得一等奖。
1991年承担中国社科规划重点项目(于光远主持)“中国理论经济学史1949—1989”中的“财政篇”,对建国以来的财政理论演变和发展作了深入全面的考察和分析。
1993年撰写的《非国有经济:中国未来经济的主体》和主持《统一财政: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必然要求》课题的研究等,其成果《没有统一的财政,就没有统一的政权》发表以后,引起了广泛的关注,作为优秀改革理论成果,被收入由红旗出版社出版的《中国改革成果通报》。
1995年参与组织《墨西哥金融危机比较研究》和《 95 及 2010 年财政发展战略研究》两大课题的研究,作为总报告执笔人,其研究成果受到当时王丙乾副委员长和刘仲藜部长的充分肯定。
主持“国企高负债对财政影响的预警性分析”课题研究。该项成果在《管理世界》(1996 年 5 期)发表以后,引起了广泛关注。新华社《了望》周刊记者曾就此做了采访和报道。
1997年初发表的研究报告《财政风险:我们的看法与建议》引起了全国人大财经委领导同志的高度重视,并做了重要批示。之后一直追踪研究这个问题,提出了一个新的财政风险分析框架。
主持 1998 年全国财政系统协作课题“财政支出管理”的研究。该课题在大量调查研究材料的基础上,对当时财政支出管理中的问题和矛盾做了深入的实证性分析,并在全国人大预算工作委员会成立以前,就明确提出了设立该机构的设想。
在研究财政风险的过程中,发现公共风险是个更为基础性的理论问题,因而转向研究这个问题。研究成果《论公共风险》( 1999 年发表于《财政研究》)对政府、制度、组织以及财政的产生、发展及其本质做了一个全新的理论解释,并运用于公共财政问题的现实分析。
还有对减税问题的研究、对个人所得税的研究、对部门预算的研究、对农业综合开发的研究等等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研究成果。
2018年3月,任政协第十三届全国委员会经济委员会委员。
2018年3月15日,政协第十三届全国委员会第一次主席会议通过,当选为经济委员会委员。
学术贡献:
主要学术贡献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收入分配循环理论的研究
首次从存量与流量的关系来研究收入分配问题。其成果的核心思想是收入流量的分配是受存量制约的,政府政策对其影响不大,除非有新的制度安排。这为我国现实的收入分配状况的变化所证实。
二是公共风险理论的研究
在我国,公共风险的研究还是一个空白,独创性地从制度经济学的角度提出了公共风险的理论,并一直以此为观察现实问题的一种方法,用来分析和解释现实问题。 2002 年从公共风险出发,提出了界定公共支出范围的两种方法:风险归宿法和反向假设法。这项成果发表在我国经济学界的权威杂志《经济研究》,为解决政府财政长期存在的“越位”和“缺位”问题提供了一条新思路。
三是财政风险理论的研究
作为我国最早系统地研究财政风险的学者,形成自己独特的研究思路和分析方法,即运用“不确定性分析”来重新解读财政运行、财政制度、财政改革与财政发展。自 1997 年发表《财政风险:我们的看法与建议》之后,形成了一系列的关于财政风险问题的研究成果。
四是公共财政应急反应机制的研究
这项研究是从 2003 年上半年我国发生“非典”危机引发出来的。面对经济社会中的突发性事件,财政该如何做出反应?如何实施危机管理?这是一个现实性、理论性、系统性都很强的问题,为此形成了一个初步的研究成果,首次提出并阐述了“构建公共财政应急反应机制”的新问题。
近年来的部分研究成果:
《收入分配循环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2 年出版;
《中国公共政策的热点与难点》(主编),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公共收入》(主编),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2000 年出版;
《部门预算:理论与实践》(主编),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2003 年出版;
《地方政府或有负债:隐匿的财政风险》(主笔),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2003 年版;
《财政风险理论及其防范对策》(主笔),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4 年出版;
《财政风险:我们的看法与建议》,载于财政部科研所《研究报告》 1997 年 4 月;
《论公共风险》,载于《财政研究》 1999 年第 9 期;
《政府债务:风险状况的初步分析》,《管理世界》 2002 年第 5 期;
《怎样看待税收的增长和减税的主张》,《管理世界》 2002 第 7 期;
《中国当前的财政政策:回顾与展望》,载于刘国光等主编的经济蓝皮书《中国经济前景分析—2002年春季报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2 年出版;
《公共支出范围:分析与界定》,《经济研究》 2002 年第 6 期;
《中国公共财政管理体制研究》,《经济研究参考》 2002 年 56 期(F-6);
《财政风险:一个分析框架》,《经济研究》 2003 年第 5 期;
《构建公共财政应急反应机制》,《财政研究》 2003 年第 6 期。
《个人所得税的功能及其定位》,《税务研究》 2003 年第 5 期;
《构建公共财政的应急反应机制》,《财政研究》 2003 年第 8 期;
《中国:经济运行变化引致的财政风险分析》,《经济研究参考》2003年36(B-7);
《面临挑战的国家财政安全》,《财政与税务》 2003 年 12 期;
《个人所得税:如何发挥调节功能》,《税务研究》 2004 年第 3 期;
《银行改革的四种结局》,《改革内参》 2004 年第 23 期;
《中国财政风险的制度特征:“风险大锅饭”》,《管理世界》 2004 年第 4 期。
探索中国模式的“灵魂”编辑
探索中国模式的“灵魂”——将学习和创新内化为国家精神
刘尚希认为征收房产税的第一步已经迈出,上海重庆的试点效果已经出来了,通过试点有成效,也有问题。而第二步非常重要的就是涉及到房产税的定位,是作为调节税还是国民税,这个必须首先搞清楚。
刘尚希认为如果把房产税定位为一个房产调节税,那么第二步我觉得就可以迈进来,怎么叫房产调节税主要是发挥调节功能,调节住房资源的配制,调节住房消费,主要针对多套房,高档住宅,向他们征收房产税,而不是说针对普通的老百姓,你只要有房产就要交税,如果现在要对所有的国民征收房产税,目前还是不具备的,第二步迈出来,变成一个房产调节税,以后调节成熟了,再迈出第三步,那就是把这个调节税变成一个国民税,房产调节税变成国民税那就是普遍征收,但是这个还是需要相应的条件,等到我们经济收入进一步的提高,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一下子做到第三步,作为国民税对房地产进行普遍征收这个条件还没有达到,现在只能走第二步,以后走第三步。 讲课预约电话:李助理 13811229543(微信)【非培训勿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包括文字、图片、视频)为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并提供版权证明,我们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