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钹,1935年3月26日出生于福建福清,计算机应用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俄罗斯自然科学院外籍院士,清华大学教授,清华大学人工智能研究院名誉院长。
张钹1958年毕业于清华大学自动控制系,并留校任教,历任自动控制系、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讲师、副教授、教授;1990年—1996年任清华大学智能技术与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 [1] ;1994年当选为俄罗斯自然科学院外籍院士;199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2018年任清华大学人工智能研究院院长。
张钹长期从事人工智能、人工神经网络和遗传算法等理论研究,以及这些理论在模式识别、机器人和智能控制等领域的应用研究。
他参与人工智能、人工神经网络、机器学习等理论研究,以及这些理论应用于模式识别、知识工程与机器人等技术研究。在这些领域,他已发表 200多篇学术论文和5篇(或章节)专著(中英文版)。他的专著获得国家教委高等学校出版社颁发的优秀学术专著特等奖。他的科研成果分别获得 ICL欧洲人工智能奖、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一、二等奖、电子工业部科技进步一等奖以及国防科工委科技进步一等奖奖励。此外,他参与创建智能技术与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于1990‐1996年担任该实验室主任。1987‐1994年任国家"863"高技术计划智能机器人主题专家组专家。
在过去30多年中,他提出问题求解的商空间理论,在商空间数学模型的基础上,提出了多粒度空间之间相互转换、综合与推理的方法。提出问题分层求解的计算复杂性分析以及降低复杂性的方法。该理论与相应的新算法已经应用于不同领域,如统计启发式搜索、路径规划的拓扑降维法、基于关系矩阵的时间规划以及多粒度信息融合等,这些新算法均能显著降低计算复杂性。该理论现已成为粒计算的的主要分支之一。在人工神经网络上,他提出基于规划和基于点集覆盖的学习算法。这些自顶向下的结构学习方法比传统的自底向上的搜索方法在许多方面具有显著优越性。
五十七年执教生涯、六十一载清华岁月、培养近七十名博士研究生、八十岁高龄,作为清华大学智能技术与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的主要奠基人,张钹促成了实验室的诞生,引领了实验室的发展,见证了实验室的每一个重要时刻。如今的张钹虽已步入耄耋之年,但依然精神矍铄,慈祥的眼睛里总透出炯炯有神。他在清华从教期间积极参加体育活动,学生们经常看到他像年轻人一样上楼梯,一步跨两个台阶。
人物经历
1935年3月26日,张钹出生于福建福清。
1950年,毕业于福清融美中学。
1953年—1958年,就读于清华大学自动控制系。
1958年起,历任清华大学自动控制系、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讲师、副教授、教授。
1960年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1980年2月—1982年2月,在美国伊利诺斯大学做访问学者。
1990年—1996年,任清华大学智能技术与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
1994年,当选为俄罗斯自然科学院外籍院士。
199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2018年,任清华大学人工智能研究院院长。
水木年华六十年
1935年,在福建省福清县,张钹出生在一个书香门第。他的祖父张纲为前清贡生,担任过福清县农会会长,并创办了小学,父亲张瑞樵也是投身教育事业的爱国人士。1953年,张钹参加全国高考,以数理化三门满分的优异成绩被清华大学录取,就读于电机系电机与电气制造专业。1956年,中国制定了“国家十二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重点开展原子弹、核武器和火箭的研制。国家要求清华大学增设新专业,以培养专业人才与师资力量。学校决定从当时的电机系三年级学生中,挑选出优秀的学生组成新的年级,于是张钹进入飞行器自动控制专业学习。1958年作为新中国第一批该专业优秀毕业生留校任教,从此,清华大学成为他事业的舞台。
张钹最初的梦想是做一名科学家,但最后却在组织的安排下留校任教。尽管与他原来的理想与志向有所出入,但他积极面对,努力适应。新的专业与张钹想象中不同,当时的飞行器自动控制专业刚刚筹建,各方面条件都比较差,既缺乏资料,又没有设备,主要靠向苏联专家学习,听专家的课、由专家指导毕业设计等。由于课程内容涉及军事应用,保密要求高,上课需要听课证,下课后还要把大家的笔记本全都留下来,学习受到很大的限制。尽管条件不好,但张钹还是学有所成。
1959年2月,张钹刚刚参加工作半年,教研组就安排他给四年级的学生开设飞行器自动控制的课。这门课的课程内容他并不熟悉,且课堂容量有100多名学生,仅有的知识也是几个月前刚刚从苏联专家那里学来的,听课的学生只比他低一两个年级,他所承受的压力可想而知。面对艰巨的任务,张钹选择迎难而上,他通过不懈的努力和精心的准备,将一门复杂枯燥的课程娓娓道来,讲得深入浅出,第一次站在清华大学的讲台上就获得了学生们由衷的热爱。
时光荏苒,如白驹过隙。转眼间过去了50多年,当年还不到24岁的年轻教师也已经白发苍苍,成为一代名师。在张钹57年的杏坛生涯中,桃李满天下,其培养的博士研究生已经毕业的就有60多位。这个数字,与他笑称的“孔子72贤人”的目标已经很近了,而听过他课的本科生和硕士生更是不计其数。